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新课标“学为中心”理念,8月27日,珲春市第七中学校举办“学为中心:数字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教师暑期读书论坛,聚焦“教学评一体化”主题,9位教师结合理论与实践分享研究成果,为核心素养落地课堂提供了鲜活范例。
在这场思想碰撞中,教师们带着书籍给予的理论滋养,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将“教学评一体化”的抽象理念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课堂实践。
其中,白杰老师结合《明明白白上好课:教学评一致性》,提出物理课堂需将目标拆解为可操作任务,如《滑轮》课设计3-4个具体目标,并通过实验探究、即时追问等嵌入式评价收集证据,实现“目标-教学-评价”闭环。
葛春娇老师以《给教师的建议》为指导,在英语教学中构建“过程性评价+成果性评价+自我反思”三维体系,如用“主动提问3次”“帮助同学纠正发音”等具体指标记录课堂表现,以激励性评语替代传统打分。
侯宇老师结合《明明白白上好课:教学评一致性》,提出“逆向设计”教学策略,强调目标需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行为指标,如语文课《背影》教学中,先确定“结合个人经历理解父爱表达”的目标,设计“撰写父亲小事”的评价任务,再通过文本分析与分享环节落实教学,课堂评价关注学生参与度与理解深度,实现“目标-教学-评价”的动态统一。
李丽丽老师依托《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与实践》,探索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评价,以“探秘卤水豆腐制作”项目为例,制定“操作规范、方案可行、创意突出”的量规,引导学生在化学、数学、语文等学科融合中实现能力进阶。
娄鑫老师践行《把课堂还给学生》理念,重构课堂结构,增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环节,以“问题链”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如数学课堂让学生从购物分配问题中推导公式,过程性评价关注思维轨迹而非结果。
王婷婷老师基于《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以化学《空气和氧气》单元为例,通过“神舟十九号供氧环境探秘”项目,将知识结构化,用“方案设计-实验验证-成果展示”评价链落实核心素养。
张瑜老师在《学生为本与高效课堂》中提炼“三重密码”:通过篮球几何分析激发学困生兴趣,以“校园文化节”英语项目激活内动力,每节课3分钟小检测实现当堂达标。
张海霞老师解读《有效评估188问 教学评一体化》,提出“希望导向”评估策略,设计形成性评价计划,如允许学生通过后续努力弥补早期错误,反馈兼顾优势与改进建议。
张洪英老师则基于陈佑清理论,在英语课设计“China’s Pride”项目,通过K-W-L图表诊断学习起点,用评价量规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语法规则,实现“学评共生”。
本次论坛通过多学科视角的碰撞与实践经验的提炼,展示了教学评一体化从理念到落地的实施路径,有效推动了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转型。未来,珲春七中将持续深化学为中心教学评一体化研究,探索数字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创新模式,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探索、个性成长的舞台,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实践智慧。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