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珲春市第七中学校举办“学为中心:数字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教师暑期读书论坛,聚焦“跨学科主题实践研究”子主题,10位教师结合《跨学科主题学习指导手册》《项目式学习教师手册》等著作,分享语文、英语、数学、音乐等多学科融合案例,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跨学科实施范式。
各学科教师立足课堂实践,从主题设计、任务实施到素养评价形成完整闭环,其创新探索如下:
段立慧老师结合《跨学科主题学习指导手册》,在“唐宋诗人的朋友圈”任务中,引导学生为李白、杜甫等诗人设计包含“代表作摘录(语文)、生平时间轴(历史)、朋友圈互动留言(艺术设计)”的社交媒体主页,通过“风格模仿写作+视觉符号创作”深化文学理解与跨学科表达。
姜姗老师依据《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指导(初中英语)》,在“社区安全宣讲”项目中,以2019年珲春暴雨视频为真实情境,指导学生用英语撰写地震、火灾逃生指南,融入物理“冲击力缓冲”原理(如逃生姿势)和地理“灾害分布”知识,制作图文并茂的双语安全手册。
兰莉果老师引用《项目式学习教师手册》,设计“珲春富硒苹果火出圈”项目:学生用数学统计当地土壤硒含量数据,结合语文撰写宣传文案,运用环保知识设计可降解包装,最终通过“数据报告+创意海报”展示成果,实现“统计—写作—环保”三维融合。
李杨老师依托《跨学科: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在《诚实守信》课中开展“历史故事辩论赛”:学生以“商鞅立木取信”“烽火戏诸侯”为例,结合历史学科的制度背景与道德与法治的价值观要求,论证“诚信与治国”的关系,形成跨学科思辨报告。
孙晓慧老师借助《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什么?怎么做?》,实施“雨中人解压绘画”活动:播放《春江花月夜》纯音乐引导冥想,学生绘制“雨中场景”后,通过心理学投射分析,结合美术色彩心理学解读作品,撰写情绪调节日记。
田野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为指导,在《红岩》导读课中设置“三维探究任务”:历史维度分析“1949年重庆局势史料包”,语文维度创作“象征物心里话”,政治维度辩论“狱中是否写*”,最终用便签墙汇总多学科感悟。
王彦超整合崔佳《以学习为中心教学设计新思维》等著作,在生态园种植中实施“学科联动计划”:生物课测试土壤pH值,地理课分析气候对向日葵生长的影响,数学课用几何知识规划种植间距,学生每日记录“植物生长日志+学科知识应用反思”,形成跨学科实践档案。
周丽蕊老师依据《初中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开展“碳中和家庭行动”:学生用Excel收集3周的家庭用电量、成员出行数据,通过统计函数计算每日/每周碳排放量,进而生成碳排放趋势折线图。结合科学课“碳循环”知识提出节能方案,制作“数据可视化+环保建议”的研究报告。
周靓在《音乐实践教育与跨学科融合研究》启发下,打造“数字节气音乐会”:学生用AI语音合成技术模拟古人吟诵《二十四节气歌》,用数字绘画软件设计动态海报,演出时通过传感器将观众掌声转化为伴奏声部,实现“音乐+信息技术+人文”的沉浸式融合。
辛书红结合《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以“校园农业园规划”开展地理跨学科复习课:学生依据珲春气候、土壤等地理要素,结合生物学科作物习性分析种植可行性,通过数学统计作物生长期实现轮作规划,最终结合劳动实践完成通风布局、向阳选址等方案,在跨学科探究中培养综合思维与人地协调观。
论坛通过10个学科的创新实践,展现了跨学科学习从“知识整合”到“素养生成”的落地路径,为核心素养培育提供了可复制的教学范式。
本次论坛通过跨学科实践探索,让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中锤炼批判性思维与协作创新能力,推动教师从"学科教书匠"转型为课程设计师,形成"研教融合"的专业成长闭环。未来,珲春七中将持续深化学科融合与数字技术应用,以跨学科实践赋能核心素养落地,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奠基。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